首頁 > 路橋資訊 > 正文
創(chuàng)新建設加速度,西拉沐淪特大橋創(chuàng)世界之最
2024-07-11 來源:中國日報網 

  坐落于水域之上的西拉沐淪特大橋,于6月14日正式通車,是世界上首座風積沙峽谷區(qū)多矮塔斜拉橋,橫跨西拉沐淪河,連接內蒙古與環(huán)渤海經濟區(qū)。

  大橋建設過程克服了諸多技術難題,成為中國橋梁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自2019年項目開工以來,建設者勇闖技術“無人區(qū)”,穿沙、越河、通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克服各個階段困難,西拉沐淪特大橋如期建成,成為內蒙古新地標,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基建實力。

  西拉沐淪特大橋為經烏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全長2064米,跨越遼河源頭西拉沐淪河,橫亙在渾善達克沙地上。主橋為七跨六塔預應力混凝土多矮塔斜拉橋,采用塔墩梁固結、單索面雙排斜拉索結構體系。站在峽谷中,仰望頭頂208米高的西拉沐淪特大橋,猶如仰望80層高樓,項目整體在鋼筋使用上投入了約5萬噸,混凝土達34萬方。

  高墩身、大跨徑,把這樣的“大物件”放進河流峽谷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面臨的就是穿沙難題,也是工程建設中最大的攔路虎。

  西拉沐淪特大橋南北引橋均位于西拉沐淪河兩岸風積沙岸坡上,岸坡表面風積沙覆蓋層深度達60m,兩岸坡度均在30°~40°之間,邊坡高差大,自穩(wěn)能力差,又高又陡的岸坡加上風積沙地質條件,極易發(fā)生滑坡、坍塌,修筑施工便道、開挖作業(yè)面及機械設備運輸、提升、拼裝極其困難。

  “我們首次研發(fā)采用了臺階式高壓旋噴水泥漿液加固方法和兼具岸坡加固功能的帷幕式鉆孔護筒。”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經烏高速西拉沐淪特大橋項目部項目總工程師趙鑫介紹,施工時按照自上而下的順序加固一級,開挖一級,逐級形成“臺階”狀施工平臺。同時借助高壓旋噴樁,圈打咬合形成封閉環(huán)狀圓筒,即水泥旋噴樁帷幕式護筒,代替了傳統(tǒng)鋼護筒,進一步加固了施工平臺,提高了施工平臺承載力,有效避免了邊坡滑塌、失穩(wěn)及設備傾覆的風險。

  其次是越河問題。

  西拉沐淪河為西遼河北源,發(fā)源于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克什克騰旗境內,全長1250公里,在克什克騰旗境內全長約151公里,沿途匯入大小河流50余條,屬于二級水質標準。

  西拉木倫河以其河水哺育了其流域內的各族人民,被史學家稱為“祖母河。為避免影響河道,技術人員實地勘察無數次,最終確定水中樁基礎采用“整體棧橋及鋼平臺+氣舉反循環(huán)+深護筒+鉆渣分離器+泥漿循環(huán)專用管道”成套技術施工方案,此技術不僅提高了樁基成孔質量、出渣效率及泥漿循環(huán)利用率,而且還避免了泥渣對河道水體的污染,減少了對河道的干擾。

  最后還要克服“U”型大峽谷中復雜氣候環(huán)境帶來的各種困難。

  西拉沐淪特大橋項目共有承臺28座,其中最大承臺尺寸為31.02×42.02×7m,混凝土方量達9200余方,屬于典型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物。基于項目處于大風低溫“U”型峽谷中,全年大風天氣頻繁、氣候溫差較大,混凝土開裂風險極高,溫控難度高于同類工程。

  “我們研發(fā)了橋梁大體積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tǒng),首次提出了小梯度、慢冷卻、精準控制的橋梁混凝土自適應溫度調控新方法,開發(fā)了大體積混凝土溫控算法與智能溫控云平臺,研制了大體積混凝土成套溫控裝備,成功實現了橋梁大體積混凝土自動化調節(jié)、智能化控制的溫控效果,提高了混凝土施工質量。”趙鑫介紹說。

  此外,由于大橋主橋墩身高、截面大,大風天氣頻繁,施工安全風險高,項目建設人員還研發(fā)了高寒大風區(qū)超高墩“日”字型斷面墩身鋼筋模塊化制安技術,有效提高了墩身節(jié)段鋼筋綁扎效率,降低了墩身高空作業(yè)風險和施工成本。

  大橋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建設前,國內外在風積沙陡峭坡面上橋梁結構物連續(xù)施工尚無先例。這座大橋的建成不僅僅是中國基建實力的展示,更是對人類智慧和技術的崇高贊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